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

在荷里活的香港人──張家振

一個沙場稱雄的將軍背後,總會有一位出色的謀士。正如吳宇森於荷里活闖出名堂,背後亦有一位功不可沒的相──他便是吳宇森多年的好友兼戰友,張家振。

文:六月 #478 《電影雙周刊》

吳與張之間緊密合作,是始於八九年的《喋血雙雄》。張家振乃《喋》的監製,而亦是他隻身拿著《喋》的拷貝走遍多個影展,為吳宇森投石問路,打開荷里活之門。自始他倆便合作無間,吳的三齣荷里活西片,亦是由張氏監製。

現在,張家振可謂已成為晉身荷里活的首席顧問。除監製工作外,張亦是周潤發及楊紫瓊的經理人,替他們四處尋找合適的西片演出。對於晉身荷里活之道,相信亦沒有誰會比他更加清楚。

Paramount是《奪面雙雄》的老闆,你覺得在合作上與Universal(《終極標靶》)及Fox(《斷箭行動》)的分別在那裡?

為公道起見,我不想說Paramount好過其他兩間公司;但因《奪》已是吳宇森的第三齣西片,他的地位及受尊重程度已和以前不同。而另一方面,因John Travolta及Nicolas Cage皆因為吳宇森才肯參與《奪》的演出,Paramount可說是將整個Project都交給John(吳的洋名),甚至John要改動整個劇本,Paramount也由得他……這些自由,便是以前兩間公司甚少給予的。

你們是如何得到《奪》這個Project?

其實這齣戲早已找過John兩次。《奪》的劇本乃於七年前寫成,五年前去了華納,當時華納也有找過John,但當時我們剛答允了Fox拍《終》片,所以還是推了。後來Paramount自己試了幾個導演,而其中一個亦已接近開拍,奈何卻因找不到合適casting,被迫擱置。其實,《奪》中的兩個角色無論在演技或體能上都很demanding,而且二人的身型及面型亦需相近──只因外在體型亦可勉強地說可透過戲中的易容技術而改變,但骨架卻不可以。Travolita是首先答允演出的,他曾於《斷箭行動》中與John合作,覺得很愉快,所以想與John再度合作。而Nicholas Cage便是我們想合作了很欠的演員──其實早在《斷》片,我們已找過他演出,但是Fox卻認為他是票房毒藥,不肯錄用。的確,在《石破天驚》前,Cage確實是票房毒藥,正如周潤發在未拍《英雄本色》時一樣,那時我們還有另一個Fox的Project在手,叫做《Tears In The Sun》,亦想找Cage演出,但還是遭到Fox拒絕。

《奪》在製作上順利嗎?有否遇到甚麼困難?

在製作上可說是沒有甚麼困難,那裡的演員和工作人員都很好,作亦很投入……只是在製作上有些少超支,但只是幾百萬美元,不算是大數目。而且,John有個很聰明的做法:他總是在拍完一場戲後便立即剪片,讓老闆先睹為快──老闆看過喜歡後,那麼就是超了支也問題不大。

究竟Nicolas Cage有何吸引你們的地方?使你們屢次也想和他合作?

我和John其實在很久前已很喜歡他;覺得他演技很好,能演不同的角色,並有本身獨特的氣質;奈何那時其他人並不相信。幸好,就在我們想聯絡他演出《奪》時,奧斯卡提名名單出了來,而Cage亦榜上有名(《兩顆絕望的心》),於是乎人們又突然間覺得他好了……荷里活的人便是這樣,總是後知後覺。

與監製Michael Douglas合作感覺如何?

其實,起初是Michael Douglas和他的拍檔Steven Reuther找上John拍《奪》的。他們找上John並不是因為欣賞他的西片,而是他的港產片,Michael是一個很聰明製片家──很多荷里活片商也會如此想:「我們既然找上你,你便要給我們同化」;因此他們會刻意把導演的風格剷除──《斷箭行動》中John便也是刻意剷除了自己的風格,事緣是有人笑《終極標靶》是一部「說英文的香港片」,John很不服氣,便決定要拍一齣典型的西片給他們看……而他的目的亦算成功了。但Michael的想法卻與別不同,他覺得:「我之所以請你,便是想要你的長處、你的風格;如消滅你的風格,那我不如找另一個人拍好了。」Michael在製上並沒有參與很多,但在劇本的修改階段卻給了John很大的支持。在修改的過程中,他與我們開了兩次會,他本身是演員,看劇本時往往是從演員的角度出發,但對於劇本的見解卻很好……他對我們亦很客氣,一點架子也沒有。

這陣子已有這麼多香港導演給邀請去荷里活拍片,你認為荷里活到底看中他們甚麼?

最主要是覺得他們的動作片拍得出色,希望他們能帶給荷里活一些新的火花……美國本土確實缺乏拍動作片的人才,而很多成功的荷里活動作片亦並非出血本土導演:《生死時速續集》的真.特.邦 (Jan De Bont)是荷蘭人,《鐵甲威龍》的保羅.域浩雲 (Paul Verhoeven) 又是荷蘭人,《虎膽龍威續集》的蘭尼.夏連 (Renny Harlin) 是芬蘭人,現在走勢凌厲的《Air Force One》導演胡夫根.彼得遜 (Wolfgang Petersen) 是德國人……這現象或許令荷里活片商有個想法,認為外國導演拍動作片會較優勝吧!

那麼在現階段是否便只有動作片導演/演員/工作人員才有機會躋身荷里活?

暫時來說或許是,但這亦未必絕對…...台灣導演李安便是一個好例子:他雖不是香港人,但亦是中國人;所拍的並不是動作片(《理智與感情》),但卻能在美國有不俗的成績。在香港,我便看好陳可辛,覺得他在荷里活應能站得住腳,雖然他所拍的是愛情文藝小品。

香港人到荷里活發展的制肘主要是甚麼?

最大的制肘是要適應當地的電影製作模式──我們先不要說別人,首先要克服自己──香港的導演實在是被縱壞了,喜歡如何便如何,沒甚麼紀律,總是說:「總之我搞掂便算了,理我用甚麼方法。」吳宇森初到荷里活時也是這樣,但荷里活的做法是不可亂來的,他們是不可過鐘,不可超時,不可超支……香港導演那套做法根本在荷里活是行不通的,就算你做到好像吳宇森這麼出名,也不應這樣做,因這是很不負責任的──在開戲之前,公司明明已向你問清楚要多少錢/多少時間才可完成,但你卻說一套時做一套。另外,香港的攝製隊伍小還可以遷就,但外國的Crew一出動便是二百幾人──你作為一個總司令,如要人信服便是要解釋清楚自己要拍甚麼,做足準備功夫,畫好Storyboard……拍攝時雖然也會因應環境而作出適當修改;但如果你已是看過 Location四五次,而到真正拍攝時還改,這不是不專業的表現嗎?最後想一提的是和演員排戲方面:如果想有效率地進行拍攝,導演便應先和演員排好戲──但是香港導演似乎一般也不會這樣做;我便親眼見過一個演員走到導演面前問:「導演,這個鏡頭我用甚麼表情呀?」這簡直是笑死人。

你認為現在荷里活是如何評價香港的導演?

其他的導演我不敢講,我只可以說和我合作過的,例如John Woo,他經已晉升為另一個階段──現在他已是A級荷里活導演:就算他的英文有幾不流利也好,人們也不會再當他是一個香港導演的了。

你認為香港電影工業有甚麼地方是要向荷里活學習的呢?

我想,是制度。拍片有靈活性是有其方便之處,但始終還是個制度比較好──我就見過一些香港演員可以同時接幾組戲;亦有人可以在影片還未拍完時突然在導演面前說:「導演我要走啦!我約了男朋友去滑雪。」這些行為實在極不專業。

吳宇森幾時會和周潤發合作?

下一部戲吧……起初我們是擔心發仔的英語對白;我不是說他的英文說得不好,但平日的會話與唸英語對白實在是兩回事。我們是怕他會只顧着處理對白,演戲上便打了折扣……當然,最理想的是他的首齣西片是能和John合作;但當時John已接拍了《奪面雙雄》,而《奪》是不適合發仔演的,因此片需要兩個外型相近的演員……但發仔很好,他對吳宇森說:「你不用理我的了,還是拍這套戲吧!」後來,我便為發仔揀了《Replacement Killers》。John的下一部戲叫《King’s Ransom》,而其中一角他便想找發仔演。《King’s》是一齣喜劇,發仔飾演一名大賊,風格類似《縱橫四海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